■ 董文学
据武宁县水利局水文资料记载,源口河发源于九岭山脉严阳山北麓鸡婆塘,自南向北,先后纳良溪水、集东坑水、汇鹤溪水、接石涧水,在工业园彭树肖家注入修河,全长30.9公里,是武宁境内流入修河的第四长的支流。
从河道出口溯水而上,源口河穿越整个工业园,厂房、居民楼分列堤岸,数座桥梁横跨河流,连接两岸。当地人说,工业园建成之前,源口河蜿蜒曲折,河堤高低不平,河水猛涨时就会漫过堤坝。
1976年9月15日,源口水库开始建设,数千劳动力从各乡镇征调而来。民工们凭着手抡铁锤,砸碎石头,肩挑背扛,硬是建成了一座近50米高、顶部163米长的弧形钢筋水泥大坝。水库于1981年开始蓄水发电,1983年完全竣工。3700万立方米的清水库湾也让坝内桑田变沧海,原严阳公社三源大队、鹤溪大队等小队近千人迁移。几十年来,留下来的村民靠船进出,生产、生活极度不便。2012年,三源公路建成通车。不久,源口水库又被定为县城十余万人的饮用水源地,三源、鹤溪、东坑属于饮用水保护区范围的村民,为了饮用水安全,只能继续响应政府号召,陆续搬离故园。
1958年,县里修通了老县城至源口的公路,是武宁最早的公路之一。这条公路人来车往,一直很热闹。至20世纪80年代中期,水库内每天常有十几艘船接人运货,最多的时候每年运出木头近6000立方米。当时这些木头大部分是在湖北换建坝用的钢筋水泥。1983年大坝建成后,电站工程指挥部解散,林场转为县水电局管理。1988年成立国营林场后,又移交至县林业局管辖。
东坑村资源丰富、四面环山,也成为商贾官僚躲避战乱或隐居的世外桃源。商山,曾是东坑村的村名,是因王商门而得名。王商门为该县风口人,生于清朝咸丰年间,其父是举人。他自幼聪颖系黉门秀才,青年时曾遇异人授技击之术,号“万人敌”。中年后,自称“深大道,能知过去未来”,成为全县名士,后在东坑购地潜居,建有三圣道院、涤俗堂、朝阳宫和园明宫等建筑,自号“三教总宰,朝阳帝君”,名震大江南北。凡来武宁任县官者,必先到商山拜见,可见其身份之重。
浙江吴兴人孙廷林为晚清两榜进士,清末曾任浔阳道道台、两江协镇景德镇御窑监督等职务。曾与王商门相交。民国之初,孙廷林于南山之麓建竹林禅院、京屋、庄屋等数幢宅第。隐居后,他常往返于南京、上海、九江、武宁之间,曾雇佣一个排的武装士兵为其看家护院。
源口河林场区域面积约为42平方公里,森林面积39600亩,森林覆盖率95%以上。源口水库水质优良,是县城数万人口饮用水安全的保证,水库区域环境秀美,恰似人间仙境,沿河历史文化又为其增添了厚重的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