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9月往事之——

永修艾城 千年县治的兴与衰

冯晓晖

  ■ 冯晓晖

  概述:

  1945年9月2日,抗战结束,永修县政府迁回艾城镇。

  评述:

  永修县的县城究竟叫什么名字?也许绝大多数九江人都知道它指的是哪里,但未必能说得出镇名。这是一个普遍现象。许多县城的名字常常被县名所掩盖,从而自身并不彰显。例如瑞昌的县城名为湓城镇(撤县设市后改为湓城街道),武宁县的县城名为新宁镇,彭泽县府驻地则是龙城镇。至于永修,现在的县城位于涂埠镇,但它作为县治的历史并不悠久,距今也不过七十余年。

  永修本名建昌,始于东汉年间(104年),由海昏县分出而置,最初治所在今奉新县西。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年),县治迁至今永修艾城。1914年,因与四川建昌道同名,改名为永修。1949年9月,县治由艾城迁至涂埠镇。由此算来,艾城作为永修县治所在地,已有长达1500余年的历史。县治的迁移不仅是一种行政设置的调整,更是永修历史变迁的缩影。

  其实,艾城这个名字本身就带着古老的印记。它源自古艾国。据史载,艾是商代时期的一个古国,位于江西西北部,包括今修水、铜鼓、武宁、永修、奉新、靖安、安义等地,中心在修水县境内。最早的艾城并不在永修。据《宋史·郡县志》记载:“分宁(今修水县),古艾地也,县西一百二十里,龙岗坪有艾城存焉。”由此可见,古艾国的国都很可能在今天修水县渣津镇一带。商代时的九江地区尚未纳入中原文明的版图,当时的艾国大体属于三苗、百越等族群组成的部落联盟。

  《江西通史》载:公元前504年,吴国击败楚国后,改艾侯国为艾邑,艾国遂亡。艾国的遗迹,如今仅在若干地名中留存下来:永修的艾城,武宁的古艾镇(武宁县的老县城,因修建柘林水电站被淹没,后迁并改名为新宁镇),还有作为姓氏流传下来的“艾”。至于艾国的历史沿革与细节,已无从确考。

  秦代时,艾地隶属九江郡;西汉初年设海昏县,县治在今吴城镇附近。海昏县的范围并不仅限于现今的永修,还包括新建县北部、安义、武宁、靖安、奉新等地。到了南朝时,县名改为建昌,县治则设在今艾城。行政隶属也屡有更替,宋前属南昌,宋元明清属南康(今庐山市),民国时期几经调整,最终划属九江。

  自南朝建昌县起,艾城作为县治绵延1500余年。若从地理上考察,如今永修新县城的位置似乎更优越,修河与潦河在此交汇流入鄱阳湖,交通、物流便捷。但城镇的设立不仅取决于交通,更要考虑农耕条件和居住安全。笔者在现场考察后发现,如今永修新县城所在的地势过高,不利于耕种,而修河南岸的涂家埠属冲积平原,易受洪水侵袭。相比之下,艾城街一带地势略高,修河水流在此较为平缓,正适宜古代农业与聚落的发展。

  农耕与水运时代的艾城区位优势明显,但随着现代交通方式的出现,它的地位逐渐式微。永修地处南昌、九江之间,历来是两地交通的必经之地,江西最早的铁路与公路都经过此地。然而,南浔铁路在涂家埠山下渡口架桥,选择的是修河南岸的高地;南九公路(今105国道)则取道虬津镇旁的张公渡村,因该处河道狭窄,两岸地势较高,适于架桥渡运。艾城被夹在中间,两头不靠。笔者在考察抗战遗址时,曾到过张公渡,当地老人自豪地说,当年的张公渡比县城还要繁华。由此可见,新的交通方式既能造就新兴城镇,也能使依赖传统水路的商埠衰落。

  艾城的衰败,最终因抗日战争而加速。1939年3月,南昌会战沿修河爆发,从张公渡到吴城镇一线成为日军的主攻方向。中国军队损失惨重,日军则烧杀抢掠,实行焦土抗战,一路撤退中焚毁道路村镇,使得永修多个古镇化为灰烬。千年古镇艾城也难逃厄运,几乎被焚烧殆尽。

  1939至1945年,艾城及周边长期为日军占据,县政府迁至燕山。抗战胜利后,1945年9月2日,国民党永修县政府迁回艾城。

  1949年5月22日,永修解放。同年9月,县治迁至涂家埠。涂家埠地势低洼,屡遭洪水侵袭,虽屡次修建堤坝,仍难以根治。严重时,全城七成以上房屋被淹。1957年,县府迁往修河南岸(新城),后又迁回。1980年,县府第二次提出搬迁方案,在南岸兴建新城。由此,永修新县城的历史极为短暂,城内几乎没有任何古老建筑。

  艾城虽然已失去县治地位,但凭借昌九高速出入口与316国道交汇,且距离县城和105国道并不远,如今反而成为交通枢纽。每天有大量货车为节省高速费从此经过,镇子仍保持了一定热闹。但修河畔的老街早已冷清,更多时候成为钓鱼、观景与休憩之所。

  其实,永修与西汉海昏侯国有着直接继承关系。两晋时期,海昏县因地质沉陷,大部分陆地没入鄱阳湖,被废后并入永修县。永修与南昌新建之间多为沼泽湿地,县域边界屡有变动。海昏侯墓距永修县界仅两公里。若当年划界稍有偏差,海昏侯墓便在永修境内了。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白鹿洞
   第03版:花径
   第04版:综艺
“虎溪三笑” 九江地域文化的精神内核
幽幽源口河
诗词七首
永修艾城 千年县治的兴与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