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余燕平
看到都昌县的南山,我颇感意外,一个县城的中心,竟然有这么一处山水佳境。
都昌县南山风景区,位于都昌南山西南,林木苍郁,古意盎然,总面积12.6平方公里,海拔约200米,非常适合登山览胜。
快到景区大门,我老远就看到门楼上题有醒目的“南山”二字。原来,这里还是佛家南山寺所在地。及至近前,但见山门傲然屹立,气宇不凡,两旁立有一对生动的石象,向上的石栏上则精雕四时花木。
从山门进去,左侧就是南山寺。该寺初建于唐代,与众不同的是,它沿峭壁而建,故而颇显超然之姿。寺庙周围翠竹环绕,这里没有尘世的喧嚣,唯有松涛阵阵传来,无怪乎南山寺又名“清隐寺”。江西诗派开山鼻祖黄庭坚,曾在此撰写《清隐禅院记》。
再往正前方看过去,一条石级山道向高处延伸,两旁古木参天,古藤缠绕,松针落叶铺满道旁的灌木间,石阶上时时有掉落的不知名的山果。
拾级而上,左侧山腰岩壁之下,一泓山泉赫然映入眼帘,但见水质清澈,旁有“野老泉”三字。据说此泉大旱不枯,并非凡品,当地还有许多关于它的神奇轶事。
都昌,古称枭阳。相传很早的时候,南山一眼清泉边的岩洞里,住着一个采药炼丹的白发老人。老人药到病除,为当地乡亲们做了很多善事,渐渐声名远播。
据说汉武帝南巡枭阳的时候,特地来南山寻访他,但是却没有见到老人。不过在晚间,他却梦到老人来见他。老人问汉武帝所为何事,见是意欲请他进宫担任医官,不禁哈哈大笑,一口回绝,直说:“平生荣辱任去来,只求清泉洗心扉。”
第二天,汉武帝再去找他时,不仅没有看到人,连老人平时所居岩洞,也不知去向,唯留近旁一处井泉,清澈如故。汉武帝惆怅之余,把这眼甘泉赐名“野老泉”。野老泉边,那几个苍劲有力的大字“野老泉”,则是由大文豪苏轼所题。
宋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湖州谢上表》陷乌台诗案,后被其弟苏辙和众友人所救。
元丰七年,苏轼去探望在江西高安的苏辙。当他途经都昌南山,同行小妾碧桃犯病了。此番旅行受阻,又想到自己近年遭遇,苏轼内心备感沉闷。
苏轼此行,还在南山留下了一首著名诗篇,至今广为传唱。这首诗就是《过都昌》——“鄱阳湖上都昌县,灯火楼台一万家。水隔南山人不渡,东风吹老碧桃花。”
其时,南山寺僧人为解他心中郁结,与他同游南山。苏轼见野老泉澄澈可鉴,心情愉畅,南山寺僧人趁机求苏轼的墨宝。于是,苏轼便龙飞凤舞地题下了“野老泉”三字。
野老泉的西侧,是一条青石碑廊,镌刻着历代名人历游都昌作品,更增添了几分诗情画意。
山势越来越陡,我沿着曲折台阶,拾级而上。忽见一块黝黑漆亮的巨石横亘在前,这块石头名叫“八仙石”。相传,天上的八仙云游到了南山,他们在这块大石上吹拉弹唱。山脚下有个叫王奋的小伙子,因为父母交不上租,他从小被地主家要来抵债。就在当天,他被地主打得遍体鳞伤,倒在地上,遇到了云游的八仙。仙人怜他身世,用丹药为他救治,王奋的重伤当即被治愈。后来,这块仙人们歇脚的石头,就被人们称为“八仙石”。
从八仙石往上攀登,树木更加茂密,我有时会看不到前面的山道,待峰回路转,却又豁然开朗,耳边传来阵阵百鸟鸣唱。
转眼间,我又来到了一座凉亭边,正是爱乡亭所在之处。爱乡亭是一座六角凉亭,为现代所建,可供登山人稍作休憩,它是都昌众乡贤热爱家乡的心灵寄托。
走走停停地一路欣赏美景,约有小半天的时间,抬头便看到灵运塔正高耸入云,快到南山的顶峰了。登山虽然让人有些累,但我此时却饶有兴致。
南北朝诗人谢灵运,当年也曾二访都昌,与这处山水之乡有着不解之缘。
晋永初年间,遭贬的谢灵运在都昌依矶山筑舍,闭门谢客,留下了《石壁精舍还湖中作》:“昏旦变气候,山水含清晖。清晖能娱人,游子憺忘归……”
谢灵运在元嘉九年(432年),出任临川内史,彼时的他已是失意之人,重游都昌,五味杂陈。此次他写了首《入彭蠡湖口》:“客游倦水宿,风潮难具论。洲岛骤回合,圻岸屡崩奔……”这首诗成了谢灵运与都昌的告别之作。
谢灵运一生给世人留下无尽喟叹,人们怀念那个“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的著名山水诗人,遂在南山峰顶建了一座“灵运塔”。这座塔是八面七层仿古风格,高约50米,塔身各层陈列都昌历史山川等资料,可谓立体地方志。塔底为万佛殿,供玉石菩萨3000余尊,实属罕见。在灵运塔上极目四望,整个都昌城尽收眼底,但见城区绿树掩映,道衢井然。远处的鄱阳湖烟波浩渺,行舟如鲫。
我在平台上良久伫立,遥想谢公当年。山风一阵阵吹过来,令人神清气爽,似觉四方能量源源不断汇集而来。所谓“惠风和畅”,应该就是如此吧。这也是来灵运塔的游人,最真切的体验。
这山,这寺,这泉,这塔,这风……
到都昌南山去,你会发现不一样的南山,还有,不一样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