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世间情为何物,只教人生死相许,看人间多少故事,最销魂梅花三弄。”上世纪九十年代,一首台湾作家琼瑶的电视剧《梅花烙》中主题曲《梅花三弄》曾红遍中国,将人间的情爱演绎得淋漓尽致。殊不知,这首歌却是源自创作于九江的古曲《梅花三弄》的意境。
古曲《梅花三弄》又名《梅花引》、《玉妃引》,中国十大古曲之一,是中国传统音乐艺术中表现梅花的杰作。曲谱最早见于明代《神奇秘谱》(成书1425年),原是一首笛子曲,为东晋将领、音乐家桓伊所作。
晋孝武帝太元八年(公元383年)七月,前秦国君苻坚下令举兵进攻东晋,爆发了历史上著名的“淝水之战”。而豫州正是当时交战的前沿,时任都督豫州诸军事、豫州刺史的桓伊,与谢玄、谢琰等率部共同抗击前秦大军,最终大胜而归。因战功卓著,桓伊被晋爵为永修县侯。翌年,江州刺史桓冲去世,桓伊接替出任江州刺史镇守江州。其时,江州的治所在浔阳(今九江市城区)。桓伊在江州期间,对庐山的佛学、文化作出了极大贡献,对东林寺的组建亦居功至伟。“太元十一年(386年),桓伊……便为他(慧远)建了一座新的寺庙——东林寺”(见张国宏《庐山宗教史话》)。
据《九江府志》记载,桓伊“为政宽恤,安抚士民,百姓赖焉”。桓伊到任后,见江州并不是与北方政权疆域接壤,边境平静无战事,认为应当宽大体恤人民。上疏以“江州虚耗、连岁不登”为由,建议合并各小县,免收江州拖欠上缴的粮米。
桓伊“善音乐,尽一时之妙,为江左第一。有邕柯亭笛,常自吹之。”他经常看着浔阳江东逝的江水,想起他最崇拜的三国名将、音乐天才周瑜曾经在此叱咤风云,想到同自己一起出入沙场为国捐躯的将士,便用笛声感慨人世的沧桑。他特别喜欢梅花,欣赏梅花高洁无畏的傲骨和凌寒不惧的品格。他在浔阳城中紧挨着庾亮楼和灌婴井(浪井)的一座土坡上,栽种了各色梅花,每当腊梅吐蕊、春梅绽放的时候,桓伊或欣慰、或沉思,用笛声赞美梅花,赞美那些名将名士临危不屈的高贵品格,抒发自己的心境。渐渐创作成了笛子曲,取名《梅花引》。那座开满梅花的土坡也因此被后人称为“梅绽坡”。
《梅花引》乐曲表现了梅花昂首挺拔的不屈姿态以及傲雪斗霜的高尚品格,并借梅花洁白芬芳和不畏严寒的特性来抒发人们对坚贞不屈之秉性、高尚情操的赞美。在结构上采用了循环再现的手法,主题整段重复三次。“三”是极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一而再,再而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事不过三”,“阳关三叠”等等。
几年后,书圣王羲之的次子王凝之接任江州刺史,桓伊迁任右军将军,回到京都建康。
《晋书》和《世说新语》中都有记载这样一段典故,王凝之四弟王徽之应召赴京城建康,所乘的船停泊在青溪码头。恰巧桓伊从岸上经过,他与王徽之并不相识。当王徽之得知“这是桓野王(桓伊字野王)”时,便命人过去拦住了桓伊的车说:“闻君善吹笛,试为我一奏。”桓伊此时已是贵胄高官,但他也久闻王徽之的大名,便很谦逊地下车上船。桓伊坐在胡床上,出笛吹奏了在江州浔阳创作的《梅花引》三弄之调,“一弄寒山绿萼,二弄姗姗绿影,三弄三叠落梅”。悠扬的笛声中,曲意深长。桓伊吹奏完毕,一言不发,径直上车走了。
敦和又风雅的桓伊遇上狂狷且博闻的王徽之,二位怪诞文士相会虽未交一言,却留下了千古佳话。从此,在金陵的十里秦淮河上,《梅花引》成为歌舫、青楼最流行的笛曲之一。历代许多名家的诗文中都引用这个典故,如唐代李郢“唯有桓伊江上笛,卧吹三弄送残阳”;苏轼“谁作桓伊三弄,惊破绿窗幽梦”等。秦淮河边甚至还诞生了“停艇听笛”、“邀笛步”等人文景观。
《神奇秘谱》:“桓伊出笛吹三弄梅花之调,高妙绝伦,后人入于琴。”唐代名琴家颜师古将《梅花引》又改为古琴曲。此曲每次重复,都用泛青法(琴的演奏,基本手法分泛、散、按二种),体现梅花迎寒绽放的英姿、傲霜凌雪的高洁品性和节节向上的气概。因音乐中代表梅花形象的曲调在不同的段落中反复出现三次,将乐曲取名为《梅花三弄》,一直流传至今。
1972年,王建中又将古琴曲《梅花三弄》改编为钢琴曲,表现毛泽东的诗词《咏梅》“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的主题。
名江名湖名山孕育了九江名城,名城滋养了许多名人名家名作。一代代真儒过化,留下一道道亮光,闪烁在历史的星空。而《梅花三弄》这首名曲亦同诸多九江文化元素一样,为名城九江的历史文化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