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都的大樟树

  ■ 张青松

  学党史的日子,走进红都瑞金那段鲜红的岁月,总让人心潮澎湃。

  在华屋村,村支书亲自给我们讲解“十七棵松树”的故事:1934年10月,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利进行战略转移。村里17位华氏子弟加入红军准备出发。临行前,他们每人在村边山头上栽一棵松树,相约谁回来了,谁就帮照顾没有回来人的家属。然而,十几年过去了,却没有一位华氏子弟回来,他们大多战死在了湘江。村头有一座巨大的根雕,刻画了当年村民走送儿郎的情景,那妻离子别,依依不舍的场面特别令人心碎。再去看那些已长大成林、挺拔苍翠的松树,似乎都有了某种灵性:它们就是思念家乡的烈士啊。

  随着参观的深入,另一种树,也有了这样的灵性,让我感怀不已,那就是红都里无所不在的大樟树。

  在背负历史沧桑的旧址前,在一湾平静的水塘边,在经历无数战斗的山冈上和淙淙流过瑞金的小河边,都有它们高大的身影。它们静静地伫立,无论是百年老樟还是光华的新樟,都那样枝繁叶茂,遮天蔽日。他们不会说话,却看得见这块红土地上那曾经轰轰烈烈、血雨腥风的日子,还有今天,甩掉贫穷、日新月异的发展变化。它们是无言的,却又分明是一本厚重的历史书。

  在叶坪,苏区革命旧址群,那里的大樟树特别多,一个个红色苏维埃政权机构就掩映在其中。最多的要数叶坪东面的红军广场边,一大片参天古樟围着一块平坦的绿地。1931年11月7日,中华苏维埃工农兵政府在这里宣告成立,一个不同以往任何封建的、资产阶级的政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诞生了,这个共和国是属于人民的,并从这里最终走向伟大的新中国。也从这天开始,新当选的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有了一个新的称呼“毛主席”。还在这一天,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朱德、项英、彭德怀、叶剑英等登上建在樟树群里的检阅台,开始了第一次检阅红军。

  90年前的叶坪,大樟树比现在要茂盛得多。它们亭亭如盖,密密匝匝,簇拥着,窃窃私语着,它们好奇地看着眼前这支衣衫不整,士气却旺盛的队伍。第一个方阵拉着40架山炮走来了,这是1930年间“第三次反围剿”,取得六战六捷胜利缴获的武器。战士们步伐铿锵有力,因为经过艰苦的苏区保卫战,从井冈山转战到赣南的两千余名红军已发展到十万之众,根据地已从两块各自为战的赣南、闽西根据地连成一片,形成了拥有20多个县、方圆5万平方公里的中央苏区。此时的土地革命正达到高潮,赣东北、湘赣、湘鄂赣、湘赣西等一处处革命的火种已由星星之火,烧成燎原之势,全国各地的根据地斗争也如火如荼,一个赤色中国仿佛就要到来。

  红都的大樟树见证了红军的辉煌,记住了红色岁月里的英雄人物,也像个绿色的母亲,注视着,呵护着这个摇篮里的共和国。

  在叶坪苏区中央局毛泽东旧居边,一棵千年大樟树已经枯裂了一半,它的另一半依然欣欣向荣。 1933年春天,敌机轰炸苏区,一颗炸弹正落在这棵樟树的枝杈中却没有爆炸,正在房间里工作的毛泽东因此躲过一劫。至今,这颗炸弹的模型还挂在树上。伟人一生只遇过一次险,这一次是受到了樟树的庇护。这棵樟树真有灵啊,从此大樟树怀托炸弹的神奇故事就在这里流传。

  “苏二大旧址”像一个红军八角帽,静静扣放在浓密的樟树林中。它是苏区专门为“苏二大”召开而修建的礼堂,可以容纳四五百人。当时它就建在大樟树的树干上。这个礼堂的特点就是门多,主要是用来防备敌机轰炸,能快速疏散。事实上,当敌机飞到上空,看到的只是一片绿海,哪里还能找到目标。用好大樟树成了苏区人的智慧。

  在沙洲坝,苏维埃主席办公处,门前有三棵七百多年连体的大樟树,它们虬劲高大,根枝相连,结成了一体,浓密的树冠犹如一把擎天伞盖。当年毛泽东和贺子珍就住在这里,毛泽东每天都在大树下看书读报,思考革命前途。这三棵树还成为苏区纸币的背景。

  苏区政府成立后,十分注重民生建设,改善当地人民生活。在这里,实行了土改,农民有地可种;在这里,实现了男女平权,婚姻可以自由;在这里,容不下贪官污吏,谢步升等腐败分子被依法枪决。这一切,苏区的人民都看在眼里,共产党是为人民谋利的,他们的心怎么不会和他们靠得更近呢。

  在三棵大樟不远处有一口井,是毛泽东为解决村民饮水困难,亲自带人打的。饮水思源,沙洲坝人记住了共产党人的恩情,他们要像这三棵樟树一样,和红军紧紧相连,用生命和鲜血誓死保卫自己的家园。这样坚固的人心城墙,国民党反动派是想不到,也攻不破的。

  在叶坪中革军委旧址边,有一口水塘。塘边一棵长着青苔的巨大樟树,覆盖着当年苏区的最高军事指挥部。在这里,它见证了指挥红军打破“第四次围剿”的过程。当年,由于王明“左倾”教条主义路线在苏区的统治,毛泽东已被剥夺了军事指挥权,被排挤出中央领导层,取而代之的是执行王明路线的博古和不懂中国国情的军事顾问李德,但是,具体指挥这次战役的朱德和周恩来,依然坚持按毛泽东16字游击方针,巧妙诱敌深入,各个击破,取得了歼敌三个师,俘敌1万多人的重大胜利。然而,以李德为首的军事冒险主义已经露出端倪,红军的命运将发生重大转折。在长夜来临之前,朱德和周恩来两位战友总是忧心忡忡地站在这棵大樟树下沉思。

  1933年9月,蒋介石调集50万大军,采用“堡垒政策”,步步为营进攻中央苏区。黑云压城,来势汹汹。而这时,掌握了军事指挥权的李德却放弃了灵活的游击战术,改用苏联的正规战打法,以“堡垒对堡垒,阵地对阵地”,要“御敌于国门之外”。这种拼消耗战术,不仅没能赶走敌人,反而使红军作战处处失利,根据地在逐步缩小。1934年4月,瑞金的北大门广昌失守,敌人就要攻进红都了。作为红都屏障的大樟树也受到空前冲击,它们手挽着手,在枪林弹雨中猛烈摇晃着身躯,拼死抵抗敌人的入侵。然而敌人毕竟太强大,飞机呼啸 ,炮火嘶鸣,大樟树在火光中肢体横飞,一片片轰然倒下,它们身下,共和国在流血。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从瑞金出发,被迫开始长征。

  不仅华屋村的乡亲,红都大街小巷、码头上送别的亲人,到处是涟涟无语的泪水,到处是凝滞不动送亲人的灯笼火把:

  “十送里个红军,介支个难离分,问一声亲人啊,何时再回还?”

  肢体破碎的红都大樟树没法和红军道别,因为它们还要坚强地站立,还要经受更严酷的考验。白匪杀进了红都,疯狂地捣毁这里的一切,昔日的光荣与辉煌,瞬间都付之一炬。在熊熊的烈焰中,大樟树看见了,刽子手们凶残地虐杀数万苏区干部和群众,制造了上百个无人村;大樟树看见了,曾经一片火红的土地,顿时变成人间炼狱,血色焦土。

  红都人民付出了惨重代价。可是,无论反动派怎样摧残,都不能磨灭他们心中已埋下的种子,“亲人啊,子弟兵,你们什么时候打回来,我们等着你!”

  等啊等啊,华屋村的乡亲没有等回自己的子弟;等啊等啊,红都的父老很多没有等到天亮。只有那些修复了创伤,重又郁郁青青的大樟树等来了这一切,等来了一个高高站起的崭新中国。

  大樟树焕发了新枝,它和这里的人民一起进入新天地。红都的人民是血性的,红都的人民也是骄傲的,这里成为了老区,但是他们从来没有忘记过这里是共和国摇篮的荣光,他们仍旧习惯把这里叫作“瑞京”,他们要用自己勤劳的双手,去改变贫困的面貌,创造美好生活。

  大樟树们看着他们走过艰难时期,看着他们的日子一天天好起来,看着这里鲜花遍地,人民幸福,看着人们从四面八方涌来,把苏区精神带到全国,并代代相传。

  红都的大樟树想:只要天下还是当年苏区那批人的,它们就可以再看个一百年、二百年……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白鹿洞
   第03版:花径
   第04版:综艺
红都的大樟树
描写撷英·家畜(续)
礼貌和胸襟很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