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伍穆
1、狗吠
人一睡着,村庄便成了狗的世界,喧嚣一天的人再无话可说,土地和人都乏了。此时狗语大作,狗的声音在夜空飘来荡去,将远远近近的村庄连在一起。那是人之外的另一种声音,飘忽、神秘。莽原之上,明月之下,人们熟睡的躯体是听者,土墙和土墙的影子是听者,路是听者。年代久远的狗吠融入空气中,已经成寂静的一部分。(刘亮程《狗这一辈子》)
【点评】刘亮程被誉为“中国20世纪最后一位散文家”。专家评论他:“身边小事皆可入文,村中动静皆可成诗。”作者写犬吠,既表现出一种自然生存,又充满了诗情画意。
2、宠物狗
现在,被我和妻子爱称“四腿毛闺女”,又称“小区第一美女犬”。它有直立的双耳,漂亮而狭长的脸,这种脸型据说最适合上电视,背上是棕黄色的毛,胸前则一片雪白,四条腿又高又直,堪称亭亭玉立。(高洪波《汪星人记趣》)
【点评】宠物狗各呈形态。写实的手法,加上拟人的修辞,把宠物狗的形态特征描绘得淋漓尽致,也充分表达了作者的宠爱之情。
3、流浪狗
它的母亲是小区里的一条流浪狗,腿有点瘸,屁股上有一大片地方没有毛了,应该是被别的狗撕掉了一块皮。它整天在小区的垃圾堆里翻来翻去的,好像从来没有吃饱过。看到有人过来,它就连退几步,勾着头,不敢看人。它好像从来没有大声叫过,只会哼哼唧唧地叫。就是这样的一条狗,爱情生活却很丰富,你总是能看到它那爱情的结晶:它身后总是跟着一群嗷嗷待哺的野种。(李洱《应物兄》)
【点评】人们都见过流浪狗,作者把这类狗的外貌和形态特点写到位了。结尾一笔显得谐谑,有讥讽的味道。
4、藏獒
獒舍依山势呈弧形伸延,孟军在亢(亢总)的讲解中依次观赏着一只只体态毛色各异的獒犬,在心里掂量着哪一只合自己的心意。后来就来到被叫“温哥华”与“马丁”的婚房前,孟军眼前陡然一亮,啊了一声,这对专伺造后的伉俪果然名不虚传,体形庞大,前胸宽阔,毛发浓密,口鼻方正,目光如炬……(尤凤伟《中山装》)
【点评】结尾的5个四字结构是对藏獒的正面描写,可谓要言不烦。孟军的依次观赏、逐个掂量到眼前陡然一亮,乃至情不自禁地叫了一声,对这一对藏獒的“名不虚传”起到了铺垫和烘托的作用。
5、猫叫春
古炉村不知从何时起,一到晚上,猫就叫春,不是一只猫两只猫,是七只八只在叫,叫起来此起彼伏,有像小孩被大人拧住了耳朵在哭,有像才死了人谁家的媳妇在坟头上哭,有像哑了嗓子破锣一样地嘶喊,猫的叫春比窑神庙里的惨叫更让人心里发紧。上年纪的人整夜合不上眼,连狗尿苔也从梦里醒来,再也睡不成。(贾平凹《古炉》)
【点评】猫叫春会影响人们的休息,这是生物界的正常现象。小说描写这一现象,是为了展示浓重的生活气息和本来面貌,也是为了对丑恶肮脏的情节起陪衬作用(“窑神庙里的惨叫”就是指上世纪60年代那场运动初期的残酷斗争)。这些都构成狗尿苔(小说中因出身不好而备受欺凌和侮辱的残疾儿童)的生活环境。
6、骆驼
我站在骆驼的面前,看它们咀嚼的样子:那样丑的脸,那样长的牙,那样安静的态度。它们咀嚼的时候,上牙和下牙交错地磨来磨去,大鼻孔里冒着热气,白沫子沾在胡须上。我看呆了,自己的牙齿也动起来。(林海音《城南旧事》)
【点评】写骆驼,简洁、生动地抓住了事物的特征,特别是骆驼“咀嚼”的特点。作者把“我”观察时情不自禁地模仿骆驼的动作也写出来了,增强了描写的现场感,使读者有一种亲临其境的感觉。
7、大象
大象通人语,能交流,一根长鼻子擅取物,并不时地高举过顶向人致礼。它体大雄健,步伐沉稳,一双眼睛留意四周,憨态可掬。不知为何,在它的面前,我们这些自以为聪明的“万物的灵长”,常常会有莫名其妙的羞愧感。(张炜《西双版纳笔记》)
【点评】大象是人类的朋友,是非常聪明的动物。云南的西双版纳是中国唯一产象的地方。描写生动、精练,概括性强。作者用人类可能产生的“羞愧感”来陪衬大象的绅士风度,暗含对现实的针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