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清明节,一则消息轰动了柴桑区。上海金山区岳飞研究会会长岳巧明经过多年的走访、考证,认为其先祖岳珂——岳飞最有名望的孙子,很有可能葬在柴桑区天坡村将军洼,然而除了其家谱的记载葬于德化县,他并没有提供其他详细资料。
那么,有没有可能将军洼真的是岳珂的墓葬呢?
岳飞子孙大多入籍九江
我们先来考查岳家与九江渊源。岳飞生于河南汤阴, 1127投入抗金大军,就再也没有回过故乡。由于南宋政权非常不稳,外有金人随时觊觎,内有各地叛民此起彼伏,1132年宋高宗升岳飞为“江南西路舒蕲州制置使”,诏令“屯江州”,并节制江北舒州、蕲州,遇到紧急军情,整个江西驻军都任其调遣。岳飞因此安顿家属于庐山脚下,并有大量家乡族人南迁移居,《金佗粹编》说岳飞“九江有宅一区,聚家族之北来者;有田数顷,尽以赡守家者”,甚至在附近驿道边形成了著名的“岳家市”。至今赛阳镇仍有“牡丹亭”、“岳氏名园”等石刻遗迹。1136年,岳飞的母亲于襄阳军营中去世。岳飞千里扶榇,还葬九江。有祖坟的地方就是家乡,从此,故乡沦陷的岳飞就把九江作为自己的家乡,在这里买田置地,安顿家人,结庐守孝。岳飞在给东林慧海和尚的诗中说“功业要刋燕石上,归休终伴赤松游。叮咛寄语东林老,莲社从今着力修。”早早表达了自己结束军旅生涯后归老九江的愿望,只可惜年纪轻轻被害身亡,留下千古遗恨。
对于岳飞、岳云、岳雷父子等,九江还只是第二故乡。对于生于斯、长于斯的岳霖、岳震、岳霆及其他子孙来说,对汤阴没有什么印象,九江便是他们唯一的故乡。结束流放生涯后,全部回到了九江,户部归还岳家田宅钱物,岳家子孙依此休养生息。岳珂在父亲岳霖去世后就回到九江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古代跟现在一样,也是按照“户口”所在地参加“高考”的,岳珂1198年参加江西漕试并中举,说明已经落籍九江。后虽四处为官,始终以九江为家乡,他说“庐山之下仙佛之庐多公题匾,予熟其体矣。” 表明对故乡非常熟悉。又说“予八岁侍先君西归,过当涂。”归就是归九江。说“时先君召还省闼过乡,维舟琵琶亭,”说“吾乡有义騟,事甚奇。”说“吾乡有周教授者,家太一观前”, 对江州知府乔似孙自称“郡人岳珂”,显然,“乡”与“吾乡”都是九江。在刚出门的路上就有《道中思庐山》诗,晚年更号“棠湖翁”,以庐山、甘棠湖作心灵的皈依。“原是庐山莫逆交,宫亭西畔着衡茅。”无论身在何处,九江都是归宿。《德化县志》记载,1519年朱宸濠在江西叛乱,涂炭生灵,导致“居民星散,岳氏子孙荡然无存”。可见,在将近四百年的时间里,留在九江的岳氏子孙一直繁衍不断。
总之,岳飞以九江为根据地,建功立业,其子孙在此繁衍生息,求学出仕,无论是“户口”、产业,还是心灵皈依,九江就是他们的故乡。可是非常遗憾,历代县志都没有把岳家人当做九江人,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岳氏丘墓在柴桑
岳飞母亲及其夫人分别葬于今柴桑区株岭山和太阳山麓,均已列为省文保单位。
岳飞长子岳云与父亲一起死于冤狱,平反后,一起赐葬在杭州栖霞岭下。
岳飞次子岳雷墓被岳飞思想研究会“发现”于丹阳。传说岳雷晚年居丹阳,1210年去世,享年78岁,葬鹤迹寺旁。然而《金佗续编》明确记载:已故岳雷“特追复忠训郎、合门祇候。”岳雷并没有等到恢复自由,已经客死他乡,不会超过36岁,皇上只能“追复”其原职,因此,岳雷只能葬在流放地(后或归迁)。
岳飞三子岳霖墓传说在宜兴,但不可信。岳霖逝于广州府任上,岳珂扶灵归葬,他后来回忆说“(1193年)冬护丧北归,卫公以宁武之节来治于洪(即洪州,今南昌),余舟过章江(即赣江),亟命幕属来唁。”显然,途经南昌,归的只能是九江,而非宜兴。又说父母的坟墓在“吕田原”,1212年4月正依庐为母守孝。那么“吕田原”在哪里呢?同年八月他在太平宫购得米芾行书帖一卷。《桯史》中则记载“甲戌岁(1213)在九江”。古人守孝二十七个月,不得离开,这两年岳珂人必在九江,“吕田原”也必在九江。岳珂1238年初秋又有诗题为《予归未省松楸……》,其时岳珂罢官,归九江闲居,松楸即指父母的坟茔,在九江而言“未省松楸”,岳霖墓必在九江,而不不可能在千里之外的宜兴。
岳飞四子岳震、五子岳霆兄弟、妯娌合墓有建在黄梅的说法。传说父兄遇害时,家人引兄弟二人偷过长江,改姓鄂,隐于黄梅。直到父亲昭雪时,才恢复岳姓。这个传说同样难以置信。第一,岳飞被害前已经是正一品的朝廷大员,而且部下参与了告发,比如参谋薛弼为讨秦桧欢心,对岳飞军营中的事情“动息辄报”。岳震、岳霆都生于九江,难以隐藏。第二,岳飞被害后,家属尽徙岭南,并由参与陷害岳飞的张浚来执行,难以漏网。《龙溪县志》有载:“二子霖、震谪岭南,后移于漳,因家焉。”第三,岳震、岳霆都是官员,兄弟、妯娌合葬,也不合礼制。
古人慎终追远,严守礼制。姚太夫人去世于千里之外的鄂州,岳飞抛开军务,亲自扶榇,归葬柴桑。岳霖去世于千里之外的广州,十岁的岳珂护丧北归,也应葬于柴桑。
将军洼墓葬有待考证
将军洼位于柴桑区天坡村叶家墩屋场后,在岳母墓东南方向一千一百米,而岳夫人墓则在岳母墓西南方向两千米,根据古代贵族的墓葬习惯,这个距离属于同一区域,岳家人完全可能在岳母墓附近选择墓址。附近一带村民虽不知将军洼来历,但名称由来已久。村民介绍这里过去有祭祀的屋宇殿堂之类,现在种地时随时还可能扒出建筑构件。
从现存的石人、石羊来看,将军洼的墓葬级别是很高的。宋代只有公、侯或一品官员才可用石人。岳珂是岳飞子孙中唯一在世时获封侯爵的人,其妻威宁郡主乃信王赵璩之女,如果将军洼是岳家陵墓,墓主只有可能是岳珂,事实上,本地历史上也没有第二个如此显赫的家族。
岳珂虽然没有其祖父岳飞那么名声显赫,但在历史上依然是值得纪念的大家。首先,岳珂是能吏,从基层做起,官至“权户部尚书,充淮南江浙荆湖制置茶盐使”,封邺侯。其次,岳珂一生著述丰富,主要有《鄂国金佗粹编》、《宝真斋法书赞》、《桯史》、《愧郯录》、《玉楮集》等共计124卷,是今天研究宋代历史、艺术、典章的重要资料。
将军洼墓地背倚匡庐,面对株岭,丘堞环抱,树木苍翠,除了地面建筑被破坏,地形地貌仍然处在千百年前的原生态,即使不是岳珂墓,也是级别极高的古代贵族墓葬,完全符合国家文物局《不可移动文物认定导则》第六条的规定,应该认定为不可移动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