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是唐朝著名诗人,他的代表作之一《琵琶行》一句“江州司马青衫湿”,让他与江州的渊源越千年而不息。江州是九江古称,这座小城山秀水美,清丽婉约,宜居宜游,十分可人。元和十年(815年),白居易被贬为江州司马,旋即赴任。直到818年的冬天被任命为忠州刺史,他才离开九江。白居易因贬谪与九江结缘,从都城长安到僻地九江,贬谪的苦闷时常萦绕在白居易的心头,所以他在江州司马任上所留下的诗中,多悲秋伤怀之作,然九江的山水之美,得天地之灵秀,深深慰藉着白居易失意的心灵,让他在悲秋伤怀之外,也留下了很多咏赞九江秋天美景的诗句。
《秋热》
西江风侯接南威,暑气常多秋气微。
犹道江州最凉冷,至今九月着生衣。
长江自巴蜀流经九江,作为长江中下游的城市,这里的风物气候最为接近南方。即便入了秋,也常常是酷热难耐,很少有秋天的那种清凉之气。就算是江州城最凉爽的地方,人们到了九月份也仍然身穿着夏天的单衣。白居易作为一个北方人,初到九江,亲历秋天暑热,以诗人的敏感记录了当时的情景。全诗直白描述了九江早秋的热,并无半点抒怀,可在今天读来,依然十分应景,感觉九江的秋热持续了一千多年。九江初秋的热,实非亲历不能知。今年立秋,正值中伏,暑热未消,凉风未至,秋老虎威风十足,温度常常比多雨的盛夏还要高上几度,真真儿的是暑气常多秋气微。九江秋天的凉气,仿佛害羞的闺阁少女,来得婉转温柔,非要一场又一场的秋雨,清凉才会渐起,暑气才能渐消。
《江楼早秋》
南国虽多热,秋来亦不迟。
湖光朝霁后,竹气晚凉时。
楼阁宜佳客,江山入好诗。
清风水蘋叶,白露木兰枝
欲作云泉计,须营伏腊资。
匡庐一步地,官满更何之?
九江城临江而立,为赏江上四时丽景,又临江筑就许多楼阁。这首江楼早秋便是白居易登楼赏阅南国秋景时所作。九江的初秋虽然依旧炎热,秋意也来得婉转,但并不迟到。九江丰沛的雨水,在春夏是缺点,到了秋季,就显出了它的好处。初秋的雨后,不管是清晨映在湖面的光影,还是傍晚竹林般的清凉,都足以让人醉心于美丽的山水之间。更不要说登高望远的阁楼,那可是迎接嘉宾游客的好地方。如诗如画的江山美景,也正是吟咏好诗的出处。再加上清风拂后微摇的叶随波聚散,湖面漾起的阵阵涟漪逐浪远去,木兰枝叶上的白露如珍珠般晶莹剔透。这南国的早秋,山水如此宜人,让遭遇放逐的诗人,都有了“欲作云泉计,须营伏腊资”的归隐之心,可是再一想到自己现在为官尚未期满,又起了“匡庐一步地,官满更何之”的犹疑,归隐和出仕的矛盾心理更加突出九江早秋美景的诱人。
《题元十八溪居》
溪岚漠漠树重重,水槛山窗次第逢。
晚叶尚开红踯躅,秋芳初结白芙蓉。
声来枕上千年鹤,影落杯中五老峰。
更愧殷勤留客意,鱼鲜饭细酒香浓。
这首诗是白居易寻访朋友元十八居处时所作,元十八即元宗简,字居敬,是白居易在江州的莫逆之交。元十八隐逸在五老峰下的溪居,经由白居易的笔触,由远及近,层层推进,向世人展示了它的静幽秀美。远望山间溪水潺潺,水面岚烟弥漫,两岸树木茂密。临水阑干,面山小窗,措置有序,次第而来。那火红的晚秋霜叶仿佛盛开的红杜鹃,秋天初绽的菊花好像洁白无瑕的芙蓉。高卧时枕上听得到千年的鹤鸣,畅饮时杯中看得到五老峰的倒影。九江秋天的美景令白居易为之心醉,加之主人盛情相待,更觉鱼肉格外鲜美,美酒更加香醇。这首诗一扫失意落寞之态,着墨描写了九江秋天的美景,读来令人心向往之。
《琵琶行》 (节选)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深秋的夜晚,诗人骑马到江州城外,送客至浔阳江中的小船,望着奔流不息的江水,看着在萧瑟秋风中飘零的枫叶,摇曳的荻花,离别的伤感充满心间。想要与朋友好好道别,奈何没有音乐助兴,只有对着浸入苍茫江水中的清冷月影,把离别的悲伤盛入欲饮的酒杯里。
九江的山水之美虽未能彻底治愈白居易的贬谪之痛,却陪伴他度过人生最灰暗的时刻。《琵琶行》对九江秋天枫叶荻花的描写成了送别诗里最具代表性的意象,使人对浔阳江头的秋夜充满无尽的遐想,这也是白居易对九江山水最大的馈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