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伟
在太乙将军村的18栋别墅中,最靠近太乙峰的应属“吴氏大院”了。
吴氏大院面对太乙峰,一层小楼,较为俭朴。比较出众的是庭院特别大,四周奇树竹林环绕,在庭院中习武练剑与人切磋十分适宜。
吴氏大院建于1933年,在太乙村属于比较晚的。他的主人也是广东的一位高级将领,但和十年前在此建别墅的7位粤籍将军并不是一拨的,既未失意,也未对尘世厌倦,纯粹是喜爱太乙村的风景,而太乙村聚集了不少广东老乡,应该也是原因之一。这位后来建房的将领叫吴奇伟,一个在中国现代史上颇有影响、颇有传奇色彩的将军。他早年曾是与红军激战的骁将,去世时却是身穿解放军的军装,安葬于北京八宝山革命公墓。
吴奇伟1890年生于广东大埔县湖寮镇密坑村,在兄弟中排行第四。因家境贫寒,10岁那年,吴奇伟离家到他的伯父在惠州开设的店铺里当小伙计。他聪颖好学,做事勤敏,深得伯父赏识。伯父看出吴奇伟会有大出息,资助他在惠州读完小学和中学,吴奇伟又考入当时著名的保定陆军军官学校,毕业于第六期,与蒋介石是前后校友。在北伐战争中,吴奇伟历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第三十六团参谋长、第三十四团团长、第十二师师长、第四军军长。
吴奇伟1933年在太乙村修建别墅时,不仅担任第四军军长,而且受到蒋介石重用,任围剿赣南苏区中央革命根据地的中路军第2纵队指挥官。此前,他多次上庐山参加“剿匪”会议,空暇时间,遍游庐山,对太乙峰将军村发生了极大的兴趣,故也在这里建了一栋简朴的别墅,成为了太乙村的村民。此后,不仅是在夏季,在其他季节,太乙村里也经常能看到他的身影。
吴奇伟1935年晋升中将军衔,在与红军作战中,表现英勇,屡立战功。他是一名儒将,有记日记的习惯,在日记中表露了他习性的各个方面。从他追剿红军长征的日记中,可侧面得知长征的艰苦卓绝,能更加深入了解红军的胜利、国民党军失败的原因所在。他在1935年5月11日的日记中写道:“萧贺朱徐各股残匪,约五千人,已在西康会合股。以西康地势的险峻,而赤匪竟得长驱直入,地方负责当局,实在不能辞其咎。”日记中透露出国民党军内派系斗争激烈,不顾大局,各自倾轧,使得红军经常绝处逢生的现状。他在1936年1月23日的日记中写道:“今日为农历除夕。余巡视至二郎庙遇一对男女之小童,男的九岁,女的约十二岁。询之谓吴家湾来卖柴草,返家去。遂随之到其家,男女老幼约数十人。询知,红军到时,只打土豪。我军到时,强买粮食,强取农具(因要做工事,筑机场),乱砍树木,竹林,颇惹人怨。”日记真实记录了当时老百姓对红军和国军的态度。
吴奇伟1937年夏季再次来到庐山,参加庐山军官训练团,任庐山军官训练团第1大队大队长,参加此次军官训练团的都是旅师以上的高级军官。此前因“西安事件”的爆发,国军已停止对红军的进剿,尤其是鉴于日本军队发动全面侵华的意图越来越明显,这次训练团的内容不再是针对红军,而是针对日军,怎样应对飞机、坦克、远程火炮、骑兵的布防、攻守,还讲述了游击战术。
在6月26日举行的开幕式上,全体参训的高级军官们高唱新创作的训练团团歌:“济济多士,峨峨干城,起舞五老峰下,挥戈鄱阳湖滨。服从革命领袖,遵照总理遗训,养成亲爱精诚之德行,抱定杀身成仁之决心。努力复兴中华民族之基础,完成国民革命之使命。”
庐山暑期训练团开学不到半个月,卢沟桥事变就爆发了。在训练中,为了培养学员们的耐力和生存能力,每人每餐限量一碗饭,以做长期抗战的打算,同时增加了爆破演习、防毒演习和炮击演习等科目。
在庐山训练期间,吴奇伟抽空回了一次太乙村别墅。他向在太乙村已隐居十年的老长官严重将军通报了时局的最新变化和进展,表明中华民族已到了生死危亡的最后关头,蒋委员长已在7月17日正式发表了《抗战宣言》。作为军人,他和训练团的军官们已做好了血洒疆场,随时准备奔赴抗战最前线的打算。严重将军对他的坚定态度十分赏识,对蒋委员长在《抗战宣言》中表明的态度表示赞同,并表示在此危难关头,自己也准备放弃一切个人恩怨,结束隐居生涯,走出深山,投入抵御外辱的洪流之中。
在抗战中,吴奇伟身先士卒,浴血奋战,战果显著。1937年在上海“八·一三”抗战中,任第19集团军副总司令兼第4军军长的吴奇伟奉命率第四军在上海嘉定、罗店一带与日军激战三昼夜,歼敌数千,第四军因此获得“铁军”称号,吴奇伟升任第九集团军总司令。
而吴奇伟在抗战中所经历的最激烈、最残酷、最惊险的战役就是在庐山脚下,战场离他的太乙村别墅相距不远。在战役间隙中,他还回了一次太乙村别墅,或许是与他心爱的别墅诀别吧。这次战役就是著名的“万家岭大捷”。
万家岭位于紧邻庐山的九江德安县。1938年7月至10月,第九战区司令薛岳率10多万中国军队与三万多侵华日军在万家岭一带展开激战,第九集团军总司令吴奇伟为前敌总指挥。
在战斗进行得最激烈的关口,吴奇伟在前敌总指挥部根本待不住,冒着连天的炮火和如雨的枪弹,来到第一线的军指挥部,亲自指挥战斗。有次他正在阵地上与第四军军长欧震通电话,敌机俯冲扫射,吴奇伟毫不理会,直至敌机发射的子弹把他的电话机打碎,吴奇伟居然毫发无损。
万家岭战役前后进行了几个月,吴奇伟在双方力量处于胶着状态的间隙间,来到太乙村近旁的第66军军部部署新的攻势,他就顺便回了一次太乙村。
此时的太乙村已是一片寂静,主人们都已撤离,只有几位年龄大的当地人在看守着冷清清的村落。吴奇伟走过蒋介石的别墅“桂庄”,走过陈诚的别墅“松庄”,走过蔡廷锴的别墅“三柳巢”,走过熊式辉的别墅“熊宅”,他来到了他的“吴氏大院”。吴奇伟有些怅惘地注视着他的别墅,也许,他是最后一次来这里了,他已做好了战死疆场的准备。环绕将军村的太乙峰、九奇峰、汉阳峰、五老峰、含鄱口都默默地注视着他,注视着这位身上还散发着硝烟的魁梧将军,为他祝福,为中国军人祝福,期待他能平安归来。
吴奇伟披着几缕夕阳,步子缓慢地离开了太乙村。秋风起了,几片落叶在空中打着旋儿,飘在他的身前身后;山谷中的松涛缓缓地涌来,又沉沉地荡去。
吴奇伟没有战死疆场,万家岭战役以近两万日军被歼、中国军队获得大胜而结束。作为前敌总指挥的吴奇伟和整个战役总指挥的薛岳威震日寇,在中国的抗战史上留下赫赫英名。随后,吴奇伟担任了第六战区副司令兼长江上游江防军总司令,指挥了事关中国命运的鄂西会战,鏖战数月,以国军大捷而告终,彻底粉碎了日军攻占鄂西、进军四川、直捣重庆的战略意图,确保了西南“陪都”的安全。
抗日战争结束后,吴奇伟先后担任过武汉行营副主任、徐州绥靖公署副主任等职。他对蒋介石发动内战十分不满,1947年4月辞职回广州闲居,后又被迫出任华北剿总司令部副总司令,广东绥靖公署副主任等职。1949年5月,吴奇伟迈出了人生关键的一步,与李洁之、曾天节等人策划了粤东起义,通电与蒋介石政权决裂,宣布投奔中共。毛泽东、朱德复电,对吴奇伟等人的投奔表示“极其欣慰”与“欢迎”。吴奇伟应邀出席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当选为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新中国成立后,吴奇伟历任中南军政委员会委员、广东省人民政府委员。
1953年7月11日,吴奇伟在北京病逝,享年62岁,遗体安葬在八宝山革命公墓。
曾遭毁坏的太乙村“吴氏大院”经过修复,现已基本恢复了原貌。别墅的墙上爬满了碧绿的藤萝,庭院中安放着一块巨石,石上刻着“隐庐”两个大字,这是冯玉祥1936年在太乙村留下的题词。这块刻有题词的巨石原来安放在太乙村的进口处,不知何时移到了吴氏大院的庭院中,当然给吴氏大院更增添了几分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