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戴永汉
在九江及周边地方的农村,有“三月三吃菜粑”的传统习俗,据说不仅可以驱赶湿气和祛除病灾,而且还是为了纪念民族英雄岳飞和岳母。每年的三月初三,家家户户都会采集一些芥菜和野生芦蒿,拌着米粉和麦粉制成米粑。芦蒿是一种具有特别清香味的可食用野菜,秆茎笔直,可长到一米多高,也是搭建茅屋的好材料,所以当地人又称其为庐蒿。因九江地方方言中的“庐”发音与“藜”字相近,人们又把“庐”蒿说成是“藜”蒿,现成为鄱阳湖濒湖地区的特色菜肴。
据南宋绍定元年(1228年)岳飞孙子岳珂撰写的《金陀续编》记载,岳飞曾五次屯兵江州(今江西九江),前后历跨十年时间。岳家军从绍兴二年(公元1132年)正式开始进驻,驻扎在九江城外回龙矶(今浔阳楼一带),历史上九江城北面浔阳楼附近曾经有座城门称为岳师门(现已毁),就是当年岳家军驻扎的地方。后又驻扎在庐山西北麓的赛阳(今九江市柴桑区、濂溪区交界处),并将从北方带来的族人也聚居在赛阳,在此购置田地、房屋,形成了当时的“岳家市”,后称作“岳氏名园”。
靖康之乱后,金人设置了专司盗墓的官职淘沙官,金兵将汴梁城外的宋人墓冢都挖开来,取出棺木作为马槽,抛尸于荒野,终导致中国北方瘟疫暴发,汴梁城的军民病死了一半,后又蔓延至南方。《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及《三朝北盟会编》等记载:“敌之围城也,京城外坟垄发掘略遍,出尸取椁为马槽,城内疫死者几半。”“杀人如割麻,臭闻数百里。以故数大疫死者过半。”
公元1134年(宋高宗绍兴四年)四月中旬,岳飞率领他在江州蓄锐了三年的三万余铁军,重返抗金前线,征战金朝扶植的傀儡政权伪齐皇帝刘豫,这也是南宋政权收复失地的第一次大规模进攻作战。其时正值芦蒿出芽,百草吐翠。岳母姚氏和岳夫人李氏为将士们准备好了菜粑充当干粮,给将士们出征送行。
岳家军从江州出发,经鄂州(今湖北武昌)渡江西进,船至江心,岳飞对部属发誓“不擒贼帅,复归旧境,不涉此江!” 五月初,进抵并将攻战位于伪齐境最南端的重镇郢州。当地正在流行着一种病疫,郢州城中守将荆超所部有很多人染上了病毒,全身无力,甚至丧命,战斗力锐减。而岳家军的将士们对岳母的关怀充满着感激之情,士气大振,一举击败刘豫大军,陆续收复了包括襄阳在内的襄汉六郡。七月,朝廷令岳飞驻扎鄂州,负责镇守六郡。八月,三十二岁的岳飞由正四品的“正任镇南军承宣使”升为从二品的“清远军节度使”。那天,雨歇云散,江山明丽,岳飞凭栏远眺,感慨万千,写下了那首著名的《满江红》词。
人们后来才发现,岳家军是吃了菜粑的缘故而增强了对敌作战的抵抗力,才在瘟疫中安然无恙。当将士们凯旋回营时,岳母又制作了不同形式、不同口味的米粑迎接将士们凯旋。到后来,岳家军的每一次出征和归营,岳母都会在不同的季节做出不同口味的米粑,为将士们出征送行或归营庆功。
斗转星移,日月荏苒。做米粑逐渐形成为一种礼仪和风俗,很快扩散到九江周边黄梅、武穴等地。经历代人不断地改进,以不同的配料制作出了众多的品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