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若林
旱灾之诱因
旱灾就是久晴不雨,植物体内水分大量亏缺,导致植物生长发育不良而减产甚至绝收的灾害。这种灾害有土壤干旱与大气干旱两种情况:土壤干旱是土壤水分不能满足植物需要的一种干旱现象。大气干旱是大气中的干旱现象,温度高,相对湿度低,作物蒸腾速率远大于根系对水分的吸收,使作物体内水分平衡破坏,发生枯萎而受害。
高温往往与干旱相伴。九江属于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春季霉雨明显,夏秋间晴热干燥。每年7月中旬以后,长江中下游为副高控制,雨带北移,全市开始酷热少雨,气温逐渐上升,有时还有可能出现“异常高温”天气,如1953年8月15日修水县日最高气温达44.9度,这个温度日极值至今仍为九江和全省的高温之冠。而此时又正是农作物需水关键时刻,几十天不下雨便造成严重干旱。全市一年四季均可发生干旱,一般多为夏(伏)旱和秋旱,春旱较少。有的年份,夏旱连秋旱达100天以上。从每年雨季结束后至10月中旬止,在此期间内若持续20天以上,日降雨量小于10毫米,过程降水量小于20毫米,为受干旱。受干旱的状况,根据干旱天数可分为三种类型:20~30天为轻旱;31~60天为中旱;60天以上为重旱。重旱对于农业生产危害最大,其成灾面积、影响范围,往往超过水灾的损失,同时,也极大地危及民众的生命财产,故九江俗话说:“水灾一条线,旱灾一大片”就是这个道理。
重旱之灾情
史料记载,九江旱灾年出现最多的是17世纪,100年内有31个;其次是18世纪为20个,19世纪为17个。20世纪减为9个,这主要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各地大力兴修水利,抗旱能力大大提高,使许多易干旱地区面貌发生根本变化,有的地方已是水旱无忧;但丘陵地区水利条件差,仍然易受干旱威胁。据九江水文资料统计,九江历史上严重的旱灾择录如下:
唐武后天授二年(691),彭泽县令狄仁杰“越六月至县,值年大旱,民罹饥馑”,他在《奏免民租疏》中申述:“彭泽九乡,百姓齐营水田。臣方到县,已是秋月,百姓嚣嚣群然告歉。询其所自,皆云春夏以来,并无霖雨,救死不苏,营佃失时,今已不可改种。见在黄老草菜度日,旦暮之间,全无米粒。切见彭泽地狭,山峻无泉,百姓所营之田,一户不过十亩五亩,准例常年纵得全熟,纳官之外,半载无粮。今总不收,将何活路?自春徂夏,多莩亡者……”旱灾给当时当地民众带来的辛酸苦楚可见一斑。另据《旧唐书》《新唐书》“五行志”“本纪”载:唐永贞元年(805)冬,江州大旱;元和三年(808)亦大旱;长庆三年(823)秋旱,螟蝗害稼八万顷;宝历元年(825)秋旱;大和八年九月,“九江旱,无稼”。
《明实录》云:明宣德九年(1434)南康等府,属地自4月至8月不雨,田稼尽枯,命行在户部遣人覆视宽恤。正统三年(1438)九江府彭泽等县6月以来不雨无收,秋粮子粒输纳不敷。景泰三年(1452),九江所属今岁多被旱伤;七年(1456)南康、九江等府属县全年自夏及秋不雨,旱伤禾稼,秋粮二百三十二万余石(担)无从征办。成化三年(1467),九江府4月至6月不雨,田禾尽枯。嘉靖二十三年(1544),九江、南康府夏秋不雨,农者无获;都昌、星子、建昌(今永修)等县5月至8月大旱,民众死半,府县行赈,匍匐就食者枕藉沟中死者无数;武宁、义宁(今修水)大旱,民食树皮,死者甚众;湖口大旱,米价昂贵。万历十七年(1589),南康、九江府3月至8月,有五月不雨,早晚稻俱伤,秋稼绝粒;都昌大旱,米价飞涨,民采野蕨充饥,有挖草根以苟延者。湖口大旱大饥,死者半,瑞昌民死者十之一、二。崇祯九年(1636)和十三年(1640),彭泽大旱,民掘石粉食之,粉出陶王山、马王山等处,久食,四肢乏力,且便闭;崇祯十四年该县4月至6月又大旱,秋蝗食粟尽,饥殍载道。
清康熙十年(1671),九江、南康府大旱。九江府5月至12月不雨,泉涧皆枯,禾稻尽槁;民以葛蕨、草根为食,卖子女者无数,流亡者十之七;南康府5月至11月不雨,米价涌贵,民多饥死。咸丰六年(1856),九江、南康府夏秋大旱。德化县自夏至冬200日不雨,瑞昌禾无获。武宁自3月至8月不雨,有田亩者绝收。同治《武宁县志》中的《悯旱行》作了这样的描述:“君不见,去年赤旱百日余,万落千村半空室。今年盛夏魃尤虐,八月炎风雨尚搁;修江流断井泉竭,夜夜辘轳音不歇。沙边乾雀干欲死,岩颠枯树秃如指;田成十字尽龟文,四望红炉野火焚。东郊老翁年九十,说此穷愁生为习。西家寡妇仰天哭,孤儿牵去换谷……”同治三年(1864)彭泽大旱,斗米钱七百,城乡群豺食人,尤嗜小儿。光绪二十四年(1898),彭泽5月至冬月,未雨,大片农作物颗粒无收,人畜饮水皆缺。
民国十四年(1925)江西全省41县旱情严重。彭泽县高处田禾已枯,低处亦多枯萎;武宁、修水早稻、中稻均成枯槁;永修、德安大旱3个月,各乡田禾乏水,亦近枯槁。二十三年(1934)自六月十六日后,百日少雨。7月份九江降雨仅5.2毫米,为70年所未有。早稻收获仅一、二成,晚稻大多颗粒无收。瑞昌田土龟裂,禾稼枯凋,全县稻、薯收获量不及一成,灾民多以湖草、蕨根和观音土为食,饿毙者到处可见,仅肇陈双港村就饿死73人。德化县全县受灾农作物15.64万亩,受灾人口23.45万人,灾民多以糠粑、野菜充饥,或者外出乞食,饿毙者随处可见。
1949年至1990年的41年间,九江地区大抵每隔3~4年就发生一次旱灾,特别是1959年至1961年三年连续大旱,成灾耕地面积均在100万亩以上,赤地千里,禾枯土裂。据聂云从《九江百年赈灾》记载:“由于3年旱灾,使群众备受苦难,大伤元气,口粮极为缺乏,灾民中浮肿、子宫脱垂、闭经等‘三病’严重发生,尤以九江县居多,修水、瑞昌县次之,据当时统计‘三病’对象除已治愈者外,有23459人。其中浮肿4794人,子宫脱垂10180人,闭经8435人。九江县当时抽调284名医务人员,组成34个医疗组,分赴各社队巡回医疗,并在十分困难条件下,拿出粮食1000余斤,黄豆690斤及一部分鱼、肉、食糖、红枣等,发给严重病人以资营养。当年,省政府曾拔救灾款73.1万元,另拨‘三病’查治经费20万元。”
1978年从6月下旬开始,直到11月初,时间长达5个月之久,伏旱、秋旱罕接冬旱,又至第二年春旱,这在历史上也是少有的。据水文部门资料统计,全市7、8、9三个月降雨仅100~150毫米,比上年同期少50%~70%,而在此期间,高温天气,为历年所少见。进入7月以后,气温节节上升,全市相继出现了38度以上的高温,武宁、瑞昌等地7月上旬最高温度曾达到40度。据记载,全市7、8月份最高气温在37度以上的有23天,平均日蒸发量最高达18.2毫米。前期降雨偏少,水库蓄水普遍不足,只有计划蓄水量的50%左右。各江河水位普遍比往年偏低,出现梅雨时节无雨,汛期无汛的少有现象。到6月中旬雨季就基本结束,比往年提前一个月多。7月15日,受台风影响,部分县、区虽降雨1次,旱情有所缓和。但进入8月以后,全市继续无雨,旱情迅速回升,二晚栽插面积因缺水只完成计划80%。大部分小塘、小水库、小溪、山泉已经干涸或断流,大中型水库剩水量甚少。据8月中旬统计,全市877座小(二)型水库,干涸340座,160座小(一)型水库,干涸40座。武宁县155座蓄水工程,除3座尚有少量水外,其余全部干涸。各江河水位也都接近历年的最低值,流量大大减少,给抗旱增加困难。全市人畜饮水困难的生产队有330个,武宁县的一些村庄要到十几里路以外的湖北省境内挑水,许多乡、村食水按人口分配。这年旱灾损失严重,据9月22日统计,全市受旱面积已发展到251万亩,其中棉花35万亩。更严重的是,这场大旱不仅给1978年的晚秋作物和冬种作物造成严重损失,还直接影响到第二年的春灌,使得1979年出现了历史上少有春旱。
1985年从4月至6月,全市降雨量比多年平均数少300毫米,水库蓄水也相应减少,进入盛夏高温季节,降雨更少。出现严重的伏、秋干旱。据9月上旬统计,全市受旱面积中,有31.28万亩开裂发白,有20.28万亩断水,6.98万亩基本无收。受旱的棉花有11.95万亩落叶枯萎。20座中型水库蓄水仅10070万方,不及1984年同期的一半。湖口县舜德乡784口水塘,干涸了679口;九江县岷山乡64个村庄,有27个到外村挑水饮用。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