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贺伟
汉阳峰为庐山最高峰,海拔1474米。
汉阳峰顶的石刻不多,只有三处。一处是峰顶南侧的岩石上刻着两个楷书大字“庐顶”,表明此处为庐山最高点,这是1934年由一个叫“陈兴壶”的所题。另一处是峰顶汉阳台石亭的门额上刻有“汉王台”三个隶书大字,这是国民政府主席林森1929年所题。史书上记载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巡行南方时曾登上庐山,汉阳峰上筑有汉武帝休息的“汉王台”。峰上现有的汉王台是林森重建的,林森尽管没有什么实权,怎么说也是名义上的“皇帝”,他在此重建“汉王台”,还是曲折地流露出他内心深处的幽愤的。
这两处石刻并无特别出色之处,引人注目的是峰顶正中立的一块花岗岩长方形石柱,高133厘米,宽33厘米,厚28厘米。石柱四面都刻有字,是庐山唯一的一块四面题字的石柱碑。石柱的正面、反面为正楷书写的“庐山第一高峰”、“大汉阳峰”,两侧则为行草书写的一副极精彩的对联:
峰从何处飞来,历历汉阳正是断魂迷楚雨;
我欲乘风归去,茫茫禹迹可能留命待桑田。
这副精彩对联及石柱正、反面题词都是由清朝南康知府王以敏所题。
王以敏生于1855年,卒于1921年,湖南武陵人。他18岁中举人,35岁中进士,随即在北京入翰林院任编修。王以敏才华过人,又较为廉洁耿直,居京9年,实在看不惯清末官场的腐败,便以不习惯“燕地苦寒”为理由,要求外放南方,后在湖南、江西一带为官。光绪末年,王以敏任南康知府。他极喜欢庐山,一有闲暇,即登山游览,探幽览胜,吟诗作赋,为庐山所作的诗就有数百首。王以敏还为庐山写了不少对联,汉阳峰对联是其中极精彩的一副。
对联是人们所熟悉的一种文学形式,它的历史也很长,可上溯至五代时期。但很多年来,对联似乎被看作是雕虫小技、笔墨游戏,很难入正宗。比如郑板桥、徐文长都是题联名家,但《郑板桥集》《徐文长集》却未收一副对联。尽管如此,对联并未被废弃,反而受到大众的欢迎,很多名联广为流传。就拿王以敏来说,他为庐山写了几百首诗,但真正影响大的,能使他流芳庐山史册的,倒是他为庐山汉阳峰写的这副对联以及他为玉帘泉写的另一副对联:“荡胸生层云,炯如一段清水出万壑;濯足弄沧海,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
王以敏为汉阳峰写的对联道尽了汉阳峰的壮观和内秀。
“峰从何处飞来”,一语写出汉阳峰的高拔、峻耸,奇立于群峰之上,卓尔不群,不像是与群峰一同生成,而是从天外飞来一般。毛泽东《登庐山》诗中的“一山飞峙大江边”似乎有王以敏此句的影子。伫立在汉阳峰顶,低头俯瞰,云雾飘渺中悬浮着无数峰峦峻岭;放眼远望,烟雨迷蒙处,正是吴天楚地、汉阳重镇。面对寥廓的江天,面对亘古不变的河山,很容易令人产生一种沧桑之感,感叹人是多么渺小,人生是多么短暂!何必还去为那些虚名浮利而勾心斗角,何必还去为那些红尘烦事而烦忧焦虑!“断魂迷楚雨”有几分苍凉,更有无尽的感慨!此句既写出了汉阳峰的高峻,卓尔不群,又包含多少历尽沧桑的人生的感叹。
“茫茫禹迹”,则点出汉阳峰不仅是一座雄伟高山,更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传说中华民族景仰的人物大禹治水时,曾站在此处,察看茫茫水势,苦思治水的良策。汉阳峰南侧的一处石崖叫“禹王崖”,就是为纪念大禹登临此峰而得名的。大禹的登临,使汉阳峰在奇峻的自然风貌之外,又增添了极具魅力的文化内涵。但大禹登临庐山观察水势只是传说,也有后人质疑。治史极为严谨的司马迁却相信,他不辞辛劳,披荆斩棘,亲自登上人迹罕至的大汉阳峰考察,做实此事。他在《史记·河渠书》中郑重写道:“余南登庐山,观禹疏九江。”这是“庐山”的名称伴随着大禹、司马迁这两位伟人第一次正式登上中国历史史册,庐山的第一次亮相,就是这样卓尔不凡,这真是庐山的幸运。
后人慕名登临汉阳峰,除了一览众山小的逸兴,更怀有千古思高贤的敬慕。来的人不管盘桓多久,终要“乘风而去”,惟有汉阳峰伴随着“茫茫禹迹”,目睹着沧海如何化为桑田!此句中含有多少对前辈高贤的追思敬慕之情,这种追思敬慕之情化为绵绵不绝的中华精神,一代代地久传不衰!
王以敏此联一出,即广为传诵,几乎成了汉阳峰的广告词。登临汉阳峰的人,都要先在此联前停足,细细地品味,然后再移步峰巅前端,俯瞰远眺,感受此联的蕴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