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蓄势待发的都昌旅游,苏山鹤舍古村无疑是一张亮丽名片。鹤舍古村融入骨子里的故事俯拾皆是,故事中散发着浓浓的人文气息。
鹤舍一村两名,明代时此处那有一座学堂,又称“学舍”。“鹤舍”有“仙气”,“学舍”有“文气”,“鹤”“学”两音相谐,“鹤舍”与“学舍”二名互用。通常,当地人还是称“鹤舍村”,更契合了旅游的灵通与神秘。
鹤舍古村最亮眼的景致,当然是徽派建筑风格的明清古民居。成村于明代的鹤舍村,一些青砖灰瓦、飞檐斗栱的民居自明代以来有保存,今天能饱览到的民居群,建成于清乾隆年间的为多,距今220年以上。鹤舍村村民袁蕃杰家境贫寒,夫妻俩平日里靠豆腐作坊为生。他的次子袁绍起后来在景德镇生意做得像鹤舍老家田园里的芝麻开花节节高,也像窑里的烈焰一个火头盖过一个火头。子富父亦贵,袁蕃杰年过六旬后,倒有返老还童之感。袁蕃杰与原配夫人龚氏均是1799年生人,生育有绍腾、绍起二子。袁蕃杰续娶比他小了30多岁的余氏,又连生五子,依齿取名绍清、绍慎、绍勤、绍俭、绍敬,颇含励志古意。当时袁蕃杰家四世同堂,100余人的大家族和睦相处。像不少在景德镇发了家的人一样,挣下的殷实家财通常会衣锦还乡故里兴宅,将显赫立于家乡。为让大家族有拓展之居业,袁氏兄弟于是在鹤舍建造华堂,而且一建就是十八幢正屋,还有30余间偏屋。十八幢宅子一个日子破土动工,一个时辰立柱上梁。竣工吉日,庆贺的流水宴办了三天,路过的只要道声喜,哪怕是流浪的乞丐,都可登堂入席,豪饮无妨。这十八幢宅子,便奠定了鹤舍村古民居的大布局。
袁绍起兄弟将十八栋屋宅立于鹤舍,也将承袭“汝南世家”的卧雪家风弘扬开来。当游人徜徉于鹤舍村幽静的麻石巷道时,在一幢幢老宅里流连站檐、天井,细品花窗、梁坊,驻足古巷总门,凝眸柱托撑拱,对村中的“大夫第”印象深刻。“大夫第”是袁绍腾的儿子袁成璧所建。“大夫第”本身就是一种身份的宣示,明清时指五品以上的文官的私宅。袁成璧(1839-1907),甲戌年以举人之身选为九江府彭泽县教谕,光绪辛丑年部选浙江金华府汤溪县知县。知县就其官品为“七品”,但袁成璧所治的汤溪县当年匪患频发,闹事者众,袁成璧励精图治,安靖一方,颇有政声,于是清庭对其加官晋爵,赏戴花翎,升为五品,这才有了“大夫第”的标榜。袁成璧写得一手好正楷,相传当年他投考举人时,主考官在他的卷子上批了八个字“文章颇可,字冠全场”。
鹤舍村古民居中的小洋楼,沐时代风雨,让游人感怀沧桑世事。所谓“小洋楼”,其建筑风格迥异于其他屋宅的徽派风格,带了欧美式洋房的气派。说是洋房,其实也是中西合璧,尽管窗格显出尖饰,但建筑的构制还是本土的气息。小洋楼是袁绍敬的儿子袁成翊所建。袁成翊(1889-1952),年轻时做瓷器生意,走南闯北,与外国客商也多有往来,眼界大开。他在民国初年建造起这栋楼,在村上开了间油盐杂货铺,生意上请了外人打理,生活方式的“文艺范”张扬开来。现在见到的小洋楼斑驳的外墙上,有袁成翊经营的“油盐杂货”招牌,有20世纪50年代留下的“工农联盟”字样,也有20世纪60年代留下的“忠”字样。户外电线穿墙而入,又将时下的生活气息嵌入于中,让游人如同在时光的隧道里留连。鹤舍村村名本就叫“学舍”,村上曾经名誉一时的“浣香斋”,它的前身就是一座学堂。所谓“浣香”者,言读书人的池中洗墨之香。浣香斋建于清初,旧址在现在村头的苏山村小学处。浣香斋不是简便的一所书斋,也不是富户人家为子女办的私塾,而是鹤舍族人所建的一栋四合院式的二层跑马楼学舍,能同时容纳上百人求学,都昌县内外不少学子都慕名前来浣香斋求学。浣香斋入门有一副对联:放胆豪吟千古精英归笔底,凝眸摇瞩四时青翠落窗前。从浣香斋走出的民国两位政要曹浩森、刘士毅一度叱咤风云,显赫一时。曹浩森(1884-1952)是都昌周溪牌楼村人,国民党陆军上将,1941年至1946年任江西省政府主席。曹浩森在浣香斋求学时,家境贫寒,曾得鹤舍村名士袁成英的资助,袁成英在晚清曾被朝廷授于“乡饮大宾”,袁成英逝世后,他的瓷像下面四言一句的“像赞”,就是曹浩森敬撰,可惜“文革”时弃毁了。刘士毅(1886-1982)是都昌县汪墩大排门刘村人,国民党陆军二级上将,曾任国民党国防部次长。刘士毅浣香斋求学的机缘是他有个姑母是鹤舍村人。鹤舍村在民国时期从军者众,有“十八根半横皮带”之称。国民党的军官穿正装会系横皮带,“半根”指的是军衔为少尉的一名文官。19人中,鹤舍村文化人搜集到有名有姓的资料(一说含袁如岗湾村同宗数人)。如果说浣香斋飘逸之香为书香,那么溢香池流淌之香则为灵动的古村香韵。溢香池说到底是祖堂前的一口池塘,规整的砌成了长方形貌,塘面约600平方。村落选址合道家“道法自然”观念,因天时,就地利,以一条“玉带溪”为分割界线,划分太极两仪。南开田园种植,北建村落居住。村中掘一方池塘,曰“溢香池”,收集村中雨水、宅中天井出水,由“四水归堂”而“四水归塘”,通过暗渠流入小溪。村中池塘成方正的口字形,古村“丁”字形排列加此“口”便成了“可”字,寓意一切可意。池塘又与村外南山相呼应,形成太极图中的两眼。村西兴建学堂,曰“浣香斋”,教育子孙力田勤书,形成“南耕北读”之格局。“溢香池”当然也有故事。说当年成塘时,有邻村一亩八分地硬是不肯卖与鹤舍村,哪怕是鹤舍人诚意提出,可银元铺地,此田能插多少棵禾,鹤舍人给多少块银元的高价,终是不得,所以,现在的溢香池从塘域上来,说不上阔大。2015年村民清塘中淤泥时,掏出一枚未爆炸的炮弹,是抗日战争时期日寇从苏山顶的驻扎地发射来的。让后人庆幸的是,炮弹落入了溢香池,成为一枚哑弹。要是射程多了个数米,鹤舍古民居也就成为灰烬。
鹤舍古村在每一处散发着的人文气息里,似乎都能找到历史深处的遗落与重拾。游人游鹤舍,大多会从临溢香池数步之远的祖堂正门进入。祖堂门外的两边八字开的墙上,分书“卧雪”“家风”苍劲行书。此四字据传是湖北丁姓一书法家的手迹遗影。说丁先生慕名来鹤舍村,访袁绍慎的大儿子袁成璟(1875-1932,字铁梅),袁成璟颇有诗才,曾任江西省第三届省议会会员。十余天的逡巡,丁先生在才学方面自叹弗如,折服于“卧雪家风”传人。临走的那天,祖堂下厅有鲁班传人在推刨运斧的,他拾起一块斧屑,代笔蘸墨在纸上留下“卧雪家风”四字。都昌鹤舍村有保存完好的古民居群,成为赣鄱大地一颗耀眼明珠。上世纪90年代初,就有《聊斋志异》《铁血共和》等电影、电视剧组来鹤舍村取景和拍摄,还有村民客串过村姑、匪连长一类的小角色。2004年11月,都昌县人民政府将鹤舍村古建筑群列为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1月,江西省人民授予鹤舍村为江西省历史文化名村。2015年,鹤舍村跻身“中国传统村落”。鹤舍村近年来,结合新农村建设、秀美乡村建设、传统村落保护等项目,国家相继投入鹤舍古村保护与开发资金960余万元。在县乡政府的支持下,村民秉持“修旧如旧,建新仿旧”的理念,加大古村的保护和建设力度。建起了入村门楼、环村公路、旅游厕所、停车场,新建的鹤轩亭既是对鹤舍的寄寓,也有纪念袁绍起(字鹤轩)之意。村上辟有村史馆,留住乡愁,传承文明。有识之士还筹备重建浣香斋,兴建游客中心。鹤舍村与有“东方百慕大”之称的老爷庙经通达的袁多公路,只半小时车程,对接大庐山旅游圈风生水起。2019年,云南滇中金控集团已与都昌县人民政府签署协议,将大手笔打造老爷庙、鹤舍古村精品旅游线路。
晴空万里的新时代,鹤舍古村乘鹤翱翔于明媚的蓝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