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2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友松——爱莲池原来不止一座亭

叶传光

  开篇语

  新中国成立之前,历代文人墨客在庐山留下诗词16000余首,这是“人文圣山”得天独厚的金字招牌。为进一步挖掘庐山历史文化遗产,展示文化内涵,打造文化品牌,本报特开辟“庐山诗话”专栏,以诗词解读、考证为载体,推介庐山文史逸闻、民俗风情。欢迎广大读者品鉴和踊跃投稿。

  知道爱莲池的人,应该清楚池子正中有座爱莲亭,书上记得明白,现场仿得逼真。起初我也以为周敦颐、朱熹时代的池亭大抵就是今天这个样子,后来才发觉款式不同,差了一座亭。有诗为证: 

  漫说西湖十里香,前贤手泽此流芳。风光霁月人千古,碧叶红花水一方。已喜名山多爽气,从知君子有清乡。友松亭上瑶琴静,入曲南熏解阜长。——(清)曹龙树《爱莲池》 

  古人诗句普遍比今人好懂,因为言语正常,不用猜谜。这首诗起句以西湖对比爱莲池,大小悬殊而相提并论,决非妄自尊大,因为底气十足。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爱莲池啥身量,两个大儒前后站台,绝对称得上精装限量版。九江才子黄庭坚夸起周敦颐来一点都不嫌肉麻:“周茂叔人品甚高,胸怀洒落,如光风霁月。”本市才子曹龙树原汁原味再夸一遍,一点都不怕重复。一方千古,时空远继,此芳胜于彼芳多矣!庐山与君子,相看两清爽。前人踪迹虽远逝,功绩品德永流传。诗人思绪跳跃,由彼及此,由低到高,由物及人,由情入理,更由过去到未来,四两拨千斤,诚大家手笔。 

  相对于前三联,尾联稍费猜详,也谈不上生僻,无非用“琴入薰曲”典故。琴是五弦琴,《礼记·乐记》载:“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后世通称美玉装饰的古琴为瑶琴。“薰”指《南风歌》:“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南风温和啊,可以缓解百姓愁怨。南风及时啊,可以增长百姓财富。关键词是“解阜”。如果哪座古城门头写着“解阜”,不用问,一定是南门。老而弥新的养民之歌、治世至理,却简单到只有两句,不出两义,比当今歌手的一声海豚音都短,大音希声,信然!话说希声只是稀少低沉深远,不嘈杂不张扬而已,为什么许多资料认为是无声呢,无声都能听出大音,玄,又不是大象,会听超声波。 

  所以,这首诗的落脚点是:尽管友松亭上弹琴人早已不在,但光风霁月的人品,碧水红花的业绩,如同南风歌深入人心,惠泽绵长。瑶琴静,通常是知音绝的代名词,诗人妙手一翻,无缝接轨古圣先贤,拿现在话讲,这叫担当。诗贵创新,需要才华,更需要襟怀。 

  曹先生话题一转,就有了人间烟火味儿。我所知道的爱莲池诗作大多缺这味儿,不是围着情怀转圈,就是对着残败纠结,吊古伤今,读多不喜。能将人与事、修身与从政结合的,似乎只此一家。从这个角度,毫不谦虚地说,曹诗高人一筹。 

  现在回答标题,友松亭是怎么回事? 

  此前,关于爱莲池的记载,似乎只见爱莲亭。明万历年间南康知府余炶《重建爱莲池亭记》:“重构一亭,高一十九尺,广袤各二十七尺八……曰爱莲池亭”。清南康府同知李道泰《爱莲池记》提到,当时重修后,“种莲四泓,沿堤桃李,亭处香中……桥可环矣。公因取名君子亭”。此外,虽有“遗爱亭”等称呼改变的记载,却从没听说还有别的亭子存在。 

  曹龙树这首诗,隐约浮现另一座亭的影子。寻寻觅觅,总算在清同治版《南康府志》中找到实据。道光年间,南康知府吴名凤《补修爱莲池记》有言:“东隅有亭题曰友松,传为朱子手书。池岸虬松如盖,黛色参天,与池中花君子皆可远观不可亵玩者也。”许多资料证明爱莲匾为朱熹题写,既是一人所题,应该不会一亭两名,爱莲亭“桥可环矣”,当在池中,而友松亭在池东松荫之下,不会离岸太远,何必“环桥”。若真如此,但愿这篇小文能被开发者看到,若再改装,略供参考。 

  答题完毕,还不想搁笔,实在想谈谈作者曹龙树。 

  以前只知道庐山自古文豪咸集,但本土名家除陶渊明外屈指可数,曹龙树算是特产名片。后来看到江苏如皋网友的一篇文章才知道,与周、朱在南康府留下“真儒过化”美名一样,曹龙树也被《如皋县志》列为当地名宦之一,民间至今传扬诗政俱佳的四个县太爷,曹龙树占得一席。这篇文章也提到曹主政如皋时“蝗不入境,白乌歧麦”之祥,证实同治版《南康府志》所言不虚。连蝗虫都不忍害境,难得一见的吉祥鸟白乌鸦却慕名飞来,麦子重穗,这些讴歌大德之人的祖传民谣,竟然唱给曹大人,庐山乡党与有荣焉。 

  如皋离咱远,不便实地查考,明清诗坛台柱子袁枚的《随园诗话》不难搜索,可作旁证。诗话补遗卷二,曹龙树大名赫然在榜:“曹星湖明府诗清新可喜,近蒙寄示。录其佳句云……”甚至亲笔帮曹的《星湖诗集》作序,多有好评。 

  羡慕古人朋友圈,前辈领导居然给后生部下点赞转发,并不觉得今天晒一个明天秀一个是毛楞、嘚瑟。贺知章不耻下访李太白,顺手送个大人情,“谪仙人”职称瞬间高大上。袁枚肯给忘年曹龙树做广告,光有雅兴不够,还得有雅量。雅量多难得,对爱莲池的无视或无奈,都不算雅量,与前贤精神等高的人才有机会抵达化境,莲在心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现实的水深水浅人密人稀又有何妨呢。 

  一言至此,一念还生,附会一绝发博一笑—— 

  《读曹龙树<爱莲池>》 

  人恨莲池无旧景,君听琴曲入南风。为因心契前贤远,胜看西湖六月中。

  资料链接 

  爱莲池位于今庐山市区,此处为宋元明清四朝南康军(府)治所在地。北宋熙宁四年(公元1071年)周敦熙知南康军时,在郡圃(古代州府官方园林)东侧凿池种莲,后世称为爱莲池。南宋淳熙六年(公元1179年)朱熹知南康军时重修,并手书匾额“爱莲”。如今,在原址修复的爱莲池,是庐山著名的人文景点。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白鹿洞
   第A3版:花径
   第A4版:综艺
三溪汇聚出源口
鹤舍古村的人文故事
友松——爱莲池原来不止一座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