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A4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节将至话春联

■亦秋

年关将近,春联热销。(九江报业融媒记者 徐田刚 摄)

  说到过年,最让人印象深刻的习俗之一就是贴春联了。 

  对联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在2005年列入第1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对联又称楹联,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应用于农历新年的对联,又称春联,用以迎接新春,讴歌盛世。早在秦汉时期,我国民间就有悬挂桃符的习俗。人们把大神“神荼”和“郁垒”的画像,挂于大门左右侧,用以避邪。这种桃符,就是我们后来对联的雏形。 

  对联有起源于春联之说。据《宋史·蜀世家》记载,公元964年,后蜀主孟昶作出了我国最早一副春联:“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此后,人们争相效仿。及至宋代,春联在民间就已经非常普遍了。事实上,古典文学《诗经》、《楚辞》、汉赋、唐诗等著作中的对偶句,也一直作为类似对联的形式存在着,而清朝的对联,发展已呈鼎盛。目前,由中国楹联学会组织专家编纂的《清联三百副》,是对传统文化宝库的充实,具有重要的学术价值。 

  对联作为一种文学艺术形式,雅俗共赏,可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也涌现出许多可圈可点的佳话。有副理发店联云:“虽为毫发生意;却是顶上功夫。”这是一句妙绝的理发店的广告词,没有直白的提及理发,却紧扣所要表达的含义,一语而双关。据宋欧阳修所著《归田录》有记,宋朝宰相寇准和众官于荷花池旁游赏,得一上联:“水底日为天上日。”这个出句,为即景之作,却又寓意深刻,众人一时给难住了。这时杨大年走过来,不慌不忙地对出了下联:“眼中人是面前人。”正可谓珠联璧合!众人齐声叫好。据明代东林党领袖顾宪成所著《名联趣谈》中载,他为平时讲学的东林书院撰了一副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此联表达了旷达的处世态度和深沉的爱国情怀。斗转星移,这副对联依旧悬挂于东林书院里,受到往来游客的景仰。 

  我们处于一个文明进步的好时代,我国文化事业已是百花齐放。近年来网络的繁荣,也为对联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与此同时,也出现了许多方面的问题。首先,对联的创作还有待于磋商。对联毕竟是一种格律文学,我们的作品应该符合它的基本特性。有道是:“不以规矩,不成方圆”。2008年,中国楹联学会颁布了《联律通则》。联律对于对联创作进行了规范,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 

  一、单边字数不限,上下两联的字数都要完全相同,这是外在结构形式上的要求。我们看看这幅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上下联都是7个字。 

  二、上下联要做到内容相关,以求整体和谐统一,这是内在结构的要求。还是用前面那副联为例:“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岁月和乾坤,指时间和天地,而福禄寿的齐全又是人生胜景,这些词语的含义都可归为一类,都和人们生存环境或状态息息相关,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祝福。 

  三、同句音节上的字平仄应交替,通常两两交替。上下联对应的字平仄应相反。一般首字平仄可以适当放宽。特别强调二四六位置平仄应合律。我们再看这幅联:“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它的平仄是: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四、上下联节律对拍要一致。就是上联节率什么位置停顿,下联对应位置也要怎么停顿。我们来看看这幅联的节拍:“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上下联音节同位停顿,读来朗朗上口。 

  五、上下联中相对应位置的词性应尽可能相同。我们再看看这幅联内词性,“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它的词性是:名动名名名动名;名动名名名动名。上下联对应词性完全一样。 

  六、上下联对应位置词组结构要求相同。比如主谓对主谓,动宾对动宾。我们来分析这幅联的词组结构:“天增岁月人增寿;春满乾坤福满门。”上下联都是两个并列的主谓短语,词组结构完全一样。 

  另外一方面,对联作为广泛应用的文体,在张贴和朗读习惯上,也有它一贯的要求。这是因为对联兼求形与韵之美,同时,也是基于我们对于优良传统文化的传承。下面我们谈谈这方面的事项: 

  上下联区分:我们只要注意这两句联的最后一个字,通常汉语拼音第三、四声调的就是上联,第一二声调的就是下联。 

  张贴要求:以贴春联为例,假如人立门外面向屋内,我们就把上联置于右,下联置于左。 

  赏读原则:读春联时自上而下。立门外面向屋内时,先右后左;立屋内面向门外时,先左后右。 

  对联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带着不同的时代气息,与人们的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当前,众多的对联爱好者在积极参与春联的创作,让我们大家一起,守卫好对联文化这片净土,并为对联文化的发扬光大而付出自己的努力。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A1版:头版
   第A2版:白鹿洞
   第A3版:花径
   第A4版:综艺
年关临近说“年关”
春节将至话春联
老厂新生雄浑低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