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期阅读
当前版: 03版 上一版  下一版
上一篇    下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春天原野的馈赠

  ■ 刘枫

  腿脚勤快的春天,说来就来了。春天可不是空着手就来了,她将积蓄了一整个冬天的存货,大大方方地展示在春天的原野上,让有心又识货的人们去采摘。那些山肴野蔌,各显身手,悄然地把人们记忆的味蕾打开,让春天的味道显得丰满而富足。

  在我们江南的乡下,春天最先馈赠给人们的,是荠菜。在我们那里,荠菜也被称为地菜或地秧菜。经过冬天的霜打雪压,春阳暖照,荠菜的叶片贴着地面自由地伸展,水份和叶绿素都达到饱和状态。这个时候,只要你愿意,拿把小铲或者镰刀,在田头地角,或者是庄稼地的空闲地块,半天就能收割好多。回家挑拣掉枯叶和杂草,洗净,用开水滤过,即可上灶台了。荠菜最高级的吃法,当然是包饺子,荠菜和猪肉剁碎成馅,那个饺子,吃起来,既有面的甜,又有肉的鲜,更有荠菜的香。普通的吃法,是放油清炒,吃进嘴里,也隐隐有泥土的浅香。近年来田野间荠菜的身影也是颇为难觅,因为不少人在种庄稼时,喷洒除草剂,不经意间,连带让荠菜失去了出土生长的机会。

  荠菜吃过,藜蒿接踵而至。野生的藜蒿,是生长在湖边滩地的一种蒿草,青紫色的秆,灰绿色的叶。当春风催得它长到咫尺之长,正是割取的好当口。藜蒿最好的吃法,是去了叶片,撕了老的外皮,截成小段,与切成片的腊肉一起炒,加点葱花,菜名叫“藜蒿炒腊肉”。藜蒿的药香,腊肉的陈香,相得益彰,你中有我,在人的唇齿间挥之不去,萦回缭绕。南方水乡的人,出门在外,若能吃到“藜蒿炒腊肉”,那简直就是在舌尖上与乡情拥抱啊。人们苦于野生藜蒿的供不应求,便有了大棚种植。大棚里长出的藜蒿,秆是青色的,缺少乡野间风雨的洗礼和滋养,这样的藜蒿算不得是野菜,吃起来稍逊一筹。

  这时节,春天原野的馈赠物,能登上人们餐桌的,还有马兰头。这种野菜叶子长圆,根茎紫红,外观碧绿鲜嫩,常生在潮湿的河滩。马兰头的吃法,是下开水烫一下,滤开后切碎,放入酱酒、麻油凉拌,讲究的还可以放入豆腐干。吃到嘴里,凉丝丝的,好像春天在口腔中打了个转,徘徊复徘徊。

  几场春雨下过,香椿树不断萌发出嫩嫩的新芽。这是春天馈赠的又一道美味——椿树芽。人们用长长的竹篙,绑上镰刀,将椿树枝丫间新长出的嫩芽拉割下来。这椿树芽,外观有些紫红,又有些泛绿,闻一闻,椿芽的清香直往鼻腔里扑。椿树芽烹调之前,先要用开水过一遍,一是化解它内含的树木的气息,二是让它变得柔软。用烫过水的椿树芽来炒鸡蛋,其妙处,在于椿树芽的木香与鸡蛋的甜香互相渗透,且互相激发,无论是下饭还是佐酒,舌尖上都有挥之不去的清新惬意。

  春天原野里的野小蒜,同样是美味的寄托。野小蒜名字中一个野字,就显示了它原本不在人们常用的食谱之中。是的,野小蒜生长在丘陵山地。矮矮的丝茅丛中,春阳照耀下,一丛丛的嫩绿泛出来,那是野小蒜在露脸了。春天的山上表层土质松软,人们找到野小蒜,只需用手轻轻一拔就起来了。把野小蒜带回家,洗净,切碎,加入米粉中,加水调和,做成小蒜粑,蒸熟,或者油煎。蒜香碰到米香,互相融合,在人的味蕾留下山野的芳香。在我们那个地方,吃野蒜粑的好时光,大体是在农历的“三月三”,乡俗中,成为一个“粑节”,认为吃小蒜粑,可以消灾免难。看看,春天不仅可以送给人们山野之味,甚至还上升到珍惜生命的高度,打开味蕾的同时,升华人的情感。

  是谁说的,要想留住一个人的心,先要留住这个人的胃。春天的土地是这样的慷慨又能干,馈赠给人们这些带着泥土芳香的美味,引得人们把心都留在春天。

上一篇    下一篇
 
     标题导航
   第01版:头版
   第02版:白鹿洞
   第03版:花径
   第04版:综艺
故园的油菜花
春天原野的馈赠
春韭秋菘
枸穗麦饭
板笋飘香